联系电话:15862181898正邦矿山网站首页

正邦矿山

所在位置:首页>新闻中心>公司新闻

矿用无压风门自动控制在矿井中的核心作用

发布日期:2025-6-17  信息来源:本站原创

在矿井生产系统中,通风系统是保障井下作业安全与高效运行的 “生命线”,而矿用无压风门作为通风系统的关键控制节点,其自动化升级(即自动控制改造)已成为现代化矿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相较于传统手动无压风门,自动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、控制器、执行机构的协同运作,不仅解决了手动操作的诸多痛点,更在安全防护、生产效率、成本控制及智能化管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,具体可从以下五大核心维度展开分析:​
一、筑牢通风系统稳定性,防范瓦斯与粉尘灾害​
矿井通风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合理的风量分配,稀释井下瓦斯、粉尘等有毒有害气体,维持作业面的安全环境。无压风门作为井下通风网络的 “隔断门”,其关闭的密封性与开关的及时性直接决定通风系统的稳定性 —— 若风门关闭不严,会导致 “短路漏风”,造成关键作业面风量不足,增加瓦斯积聚、粉尘超标风险;若风门开启延迟,可能引发局部通风压力骤变,破坏整体通风平衡。​
自动控制系统通过实时监测与智能响应,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:一方面,系统搭载的红外传感器、超声波传感器可精准识别行人或矿车,在 0.5-1 秒内触发风门自动开启,避免因手动操作不及时导致的风门撞击、人员等待问题;另一方面,风门关闭时,执行机构(如液压推杆、电动推杆)会施加恒定压力,确保风门与门框紧密贴合,漏风率可控制在 5% 以下(远低于手动风门 15%-20% 的漏风率)。此外,当系统检测到风门异常开启(如传感器故障、机械卡阻)时,会立即触发声光报警,并将故障信号上传至地面监控中心,避免因风门失效引发的通风事故,为瓦斯抽采、粉尘治理提供稳定的通风基础。​
二、消除人员操作安全隐患,降低井下工伤风险​
传统手动无压风门需井下人员近距离推拉操作,而矿井井下环境复杂 —— 作业面空间狭窄、光线昏暗,且存在矿车通行、顶板掉渣、设备运行振动等风险,人员在操作风门时易发生以下安全事故:一是被通行的矿车碰撞,尤其是在风门与轨道交叉的区域;二是因风门重量较大(部分无压风门单扇重量超 50kg),手动开关时易造成手部挤压、腰部扭伤;三是在紧急情况下(如瓦斯超限),人员无法快速关闭风门,导致灾害范围扩大。​
自动控制系统通过无人化操作与紧急联动,彻底消除了人员直接操作的风险:其一,风门开关全程由传感器自动触发,人员无需停留操作,可直接通过,避免与矿车、设备的交叉接触;其二,执行机构采用电动或液压驱动,推力均匀且可控,无需人工发力,从源头杜绝操作过程中的人身伤害;其三,系统可与矿井瓦斯监控系统、紧急避险系统联动 —— 当检测到瓦斯浓度超标时,自动控制系统会强制关闭相关区域的风门,形成 “隔离带”,同时引导人员向安全区域撤离,为应急处置争取时间。​
三、提升矿井运输效率,减少生产中断时间​
在矿井生产流程中,井下运输(如煤炭、矸石、设备、人员的运输)是衔接采掘、提升等环节的关键,而无压风门作为运输线路上的必经节点,其通行效率直接影响整体生产进度。传统手动风门因依赖人员操作,存在明显的效率瓶颈:一是矿车通行时,需专人提前到风门处等待,开启风门后需等待矿车完全通过再关闭,单次通行耗时可达 1-2 分钟,若运输线路上存在多道风门,累计延误时间会大幅增加;二是若人员操作不及时(如疲劳、离岗),会导致矿车在风门处排队等待,造成运输 “堵点”;三是手动风门关闭时易出现 “半开半关” 状态,可能刮擦矿车,引发设备故障,导致运输中断。​
自动控制系统通过快速响应与流程优化,显著提升了运输效率:首先,风门的开启与关闭响应时间缩短至 0.3-0.5 秒,矿车无需减速等待,可按正常行驶速度通过,单次通行时间压缩至 20-30 秒,效率提升 3-4 倍;其次,系统支持 “双向识别”,可同时检测风门两侧的矿车或人员,避免单侧等待,尤其适用于双向运输的线路;再者,自动控制系统具备 “故障自诊断” 功能,可实时监测风门的开关状态、执行机构的运行参数,若出现轻微卡阻,会自动调整驱动力矩,避免因小故障导致的运输中断;若故障无法自行修复,会立即发送预警信号,便于维修人员精准定位处理,减少故障停机时间。以某年产 120 万吨的煤矿为例,在运输线路上的 5 道无压风门改造为自动控制后,日均运输效率提升 15%,年减少生产中断时间超 300 小时,间接增加煤炭产量约 4.5 万吨。​
四、降低运维成本与人工投入,实现节能降耗​
矿井的运营成本中,人工成本与设备运维成本占比显著,而传统手动无压风门在长期使用中,会产生较高的隐性成本:一是人工成本,为保障风门正常操作与安全,需在每道风门处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(尤其是在运输繁忙的线路),一个矿井若有 10 道手动风门,年均人工成本可达 50-80 万元;二是设备损耗成本,手动操作时,人员发力不均易导致风门门框变形、合页损坏、密封胶条磨损,平均每 3-6 个月需更换一次易损件,年维护成本超 10 万元;三是能耗成本,手动风门漏风率高,会导致主通风机需额外增加风量输出以弥补漏风,增加风机的电耗 —— 据测算,每道手动风门的年额外电耗可达 2000-3000 度,10 道风门年均额外耗电超 2 万度。​
自动控制系统通过减员增效与节能设计,大幅降低了运维成本:从人工成本看,自动风门无需专人值守,可直接减少 80% 以上的风门操作岗位,以 10 道风门为例,年均可节省人工成本 40-60 万元;从设备维护看,执行机构采用标准化、免维护设计,密封胶条因关闭压力恒定,使用寿命延长至 1-2 年,易损件更换频率降低 60%,年维护成本可控制在 3 万元以内;从能耗看,自动风门漏风率低,主通风机无需额外增加负荷,每道风门年均可节省电耗 1500-2000 度,同时,执行机构采用 “间歇式供电”(仅在开关时通电,静态时断电),单道风门年均耗电量仅 50-100 度,远低于手动风门的间接能耗。综合测算,一套自动控制系统的投资回收期通常可控制在 1-2 年,长期经济效益显著。​
五、支撑矿井智能化建设,实现通风系统数字化管理​
当前,矿井智能化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趋势,而通风系统的数字化、可视化管理是智能化矿井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传统手动无压风门因缺乏数据采集与传输功能,无法融入矿井的智能化管理体系 —— 管理人员无法实时掌握风门的运行状态(如是否开启、是否故障),只能通过人工巡检获取信息,不仅效率低,且易出现信息滞后、误报漏报等问题;同时,手动风门无法提供历史运行数据(如开关次数、通行量),难以对通风系统的优化、运输线路的调整提供数据支撑。​
自动控制系统通过数据互联与智能分析,为矿井智能化建设提供了关键支撑:一方面,系统搭载的物联网模块可实时采集风门的运行数据(如开关状态、开关次数、故障类型、通行时间),并通过工业以太网或 5G 网络上传至地面监控中心,管理人员可在监控平台上实时查看每道风门的状态,实现 “可视化管理”,无需人工巡检;另一方面,系统可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,例如通过分析风门的通行次数,判断运输线路的繁忙程度,为优化运输调度提供依据;通过分析故障数据,预测易损件的更换周期,实现 “预防性维护”;此外,自动控制系统还可与矿井的 “智慧矿山” 平台对接,将风门数据融入通风系统仿真、灾害模拟等模型,为通风系统的优化设计、应急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,推动矿井从 “经验管理” 向 “数据驱动管理” 转型。​
 

上一篇:ZMK660 矿用风门控制装置在矿井通风起到什么作用?
下一篇:避难硐室门 —— 智慧矿山应急安全的 “核心枢纽”​